冬至節氣是在每年12月尾,也是比較特別的一個節氣,這個時候天氣會越來越冷,人們開始進入數九寒天。但是冬至并不是進入下一年的運程,這個時候并不是太歲的交接時間點,一般是春節后才會進入下一年的運程。下面,就快和360常識網一起了解相關知識吧!

1
冬至過后就算第二年的運勢了嗎?
并不是。主要看各地的習俗說法,大多都是春節后開始下一年的運程。
冬至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,也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,一般在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,代表著冬季的開始。在農歷上,冬至是一年的最長夜晚,也是陽光開始回歸的日子。
許多人相信,冬至后的日子會影響下一年的運程。這種信仰源于中國古代的農耕文化,人們相信冬至后的天氣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和人們的收成。
如果冬至后天氣晴朗,預示著來年的天氣會順利,作物也會豐收;反之,如果冬至后天氣寒冷、陰雨連綿,那么來年也會充滿不順和困難。
當然,這種信仰的科學依據并不充分,很多人也不再將其看作是一個有信仰含義的節日,而是將其當作是過冬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。
為了迎接冬季的到來,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吃湯圓、喝飲品、吃臘肉等傳統食品,同時還會進行一些寓意吉祥的活動,如貼春聯、掃房子等。
我們或許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超自然的信仰,而并非存在任何科學依據。事實上,無論在哪個時刻,我們的運程都是由我們的自己的努力來決定的。
若我們自身努力、積極向上、敢于挑戰,那么我們就有可能在這一年獲得較為順利的運程;反之,如果我們過于消極、懶散、擔心失敗,那么我們的運程就極可能會面臨諸多困難。
總而言之,冬至后并不會直接決定我們下一年的運程,但它代表著一個新的開始。讓我們在新的一年中,發揚人類智慧,以勤勞、堅韌的態度不斷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。

2
冬至過了是不是春天就來了
冬至過后不是春天。
冬至過后還是冬天。古人認為從冬至開始,要過完九個“九天”,即九九八十一天才會寒盡春來,大地回暖,所以才有“數九寒天”這一說法。期間人們許多活動因為寒冷受到限制,尤其娛樂活動較少。所以為了消除從冬至到立春這一段漫長日子的寂寞和寒冷,人們發明了“數九”的消遣方法。
從明代就開始,民間便有畫“九九消寒圖”的風俗,也稱“九九圖”。人們一天畫一筆數過這八十一天,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。其中,“素梅圖”就是具有詩意的代表。首先畫一枝素梅,枝上畫梅花九朵,每朵有九個花瓣,共九九八十一瓣,或者八十一朵小小的梅花,代表“數九天”的八十一天,每過一天就用紅筆或黑筆涂染一個花瓣或一朵,花瓣盡而九九出,九盡春深,冬去春來。古時百官在冬至日上朝畢后,互拜禮儀時還會以素梅“九九消寒圖”相互雅贈。

3
冬至吃什么傳統美食
餛飩
俗話說:"冬至餛飩夏至面"。相傳漢朝時,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,百姓不得安寧,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,十分兇殘,百姓恨之入骨,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,取"渾"與"屯"之音,呼作"餛飩"。恨以食之,并求平息戰亂,能過上太平日子。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,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。
紅豆飯
在江南水鄉,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。相傳,共工氏有不才子,作惡多端,死于冬至這一天,死后變成疫鬼,繼續殘害百姓,但是,這個疫鬼最怕赤豆,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,用以驅避疫鬼,防災祛病。
餃子
“冬至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。”在中國北方,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。每年一到這天,不論貧富,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。相傳,這一習俗是不忘“醫圣”張仲景“祛寒嬌耳湯”之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