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近代是一個動蕩的時代,這個時代涌現出大批量的優秀作家,他們出版發表的作品經常出現在初高中的語文教科書中,還會改編成放映在熒幕上的影視作品,而中國近代作家有哪些呢,中國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都有哪些呢,下面,就快和360常識網一起了解中國近代十大文豪吧!
中國近代十大文豪
1、魯迅,2、郭沫若,3、茅盾,4、巴金,5、老舍,6、曹禺,7、朱自清,8、林語堂,9、沈從文,10、張愛玲。
1、魯迅

魯迅本名周樹人,原名周樟壽,是棄醫從文,一生專注于研究文學創作、思想研究、文學批評、文學史研究等領域,并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,除了在中國有著重大影響,還在韓國、日本等國家的思想文化領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和影響。
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、文學批評、思想研究、文學史研究、翻譯、美術理論引進、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。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,蜚聲世界文壇,尤其在韓國、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,被譽為“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”。
2、郭沫若

郭沫若是本名郭開貞,還有麥克昂、郭鼎堂等筆名,并先后出版了《星空》《女神》等代表詩集,《卓別君》《王昭君》等代表歷史劇,《甲骨文字研究》《出土文物二三事》的名號論著的中國現代作家、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。
1892年11月16日,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。1914年1月,赴日本留學。1915年,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。1918年,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。1919年,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;同年,創作詩歌《抱和兒浴博多灣中》《鳳凰涅槃》等。1921年8月,詩集《女神》出版。1923年,完成歷史劇《卓文君》、詩歌戲曲散文集《星空》。1924年,完成歷史劇《王昭君》。1927年,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31年,完成論著《甲骨文字研究》《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》等。1937年,抗日戰爭爆發,歸國參加抗戰,在上海主辦《救亡日報》。1938年4月,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。1941年12月,寫成五幕歷史劇《棠棣之花》。1942年,完成歷史劇《屈原》《虎符》《高漸離》《孔雀膽》。1943年,完成歷史劇《南冠草》。1944年寫《甲申三百年祭》。1949年10月,任政務院副總理、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;10月19日,任中國科學院院長。1953年,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。1958年,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。1959年,完成歷史劇《蔡文姬》。1960年1月,完成歷史劇《武則天》;同年,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。1969年,完成論著《李白與杜甫》。1973年,論著《出土文物二三事》出版。1978年,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;6月12日,因病醫治無效,在北京逝世。
3、茅盾

茅盾是沈德鴻的筆名,除了這個筆名外還有玄珠、方璧、微明等,是先后創作出《子夜》《春蠶》等代表小說作品和《夜讀偶記》文學評論作品的中國著名作家、文化活動家及社會活動價,也是在1981年設立了茅盾文學獎的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。
4、巴金

巴金是出生于1904年四川成都,1929年首次用巴金這個筆名發表小說作品的中國著名作家,先后創作出《霧》、《雨》、《電》、《滅亡》、《春》等代表小說作品,2003年被國務院授予了人民作家榮譽稱號。
5、老舍

老舍是出生于1899年,創作出《駱駝祥子》《四世同堂》代表小說作品,《茶館》、《龍須溝》代表劇本作品的中國著名小說家、作家、語言大師,也是新中國首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。
老舍的一生,總是忘我地工作,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“勞動模范”。1966年8月24日,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,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。
6、曹禺

曹禺是出生于1910年的中國杰出話劇劇作家,一生創作出眾多代表作品,如《雷雨》《日出》《原野》和《北京人》等,是與魯迅、過摸索、茅盾、巴金等人齊名的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之一,中國現代戲劇的泰斗。
曹禺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之一,與魯迅、郭沫若、茅盾、巴金、老舍齊名。他是中國現代戲劇的泰斗,戲劇教育家,歷任中國文聯常委委員、執行主席;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,副主席;中國作協理事,北京市文聯主席;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,名譽院長;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等職務。他所創造的每一個角色,都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。1934年曹禺的話劇處女作《雷雨》問世,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,它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,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譽為“東方的莎士比亞”。
7、朱自清

朱自清是于1898年出生在江蘇省東海縣的中國散文家、詩人、學者和民主戰士,先后發表的《背影》《荷塘月色》等代表作品,是中國散文早期代表作,除此之外,朱自清還致力于從事研究古典文學,并在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。
1916年中學畢業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。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。1921年,加入文學研究會,成為“為人生”代表作家。1922年,與葉圣陶等創辦了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——《詩》月刊,倡導新詩。次年,發表長詩《毀滅》,引起當時詩壇廣泛注意,繼而寫《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》,被譽為“白話美術文的模范”。1924年,詩文集《蹤跡》出版。1925年,應清華大學之聘,任中文系教授。創作由詩歌轉向散文,同時致力于古典文學研究。三·一八慘案后,他撰寫《執政府大屠殺記》等文章,聲討軍閥政府暴行。1928年,第一部散文集《背影》出版。1930年,代理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。次年,留學英國,并漫游歐洲數國,著有《歐游雜記》《倫敦雜記》。1932年歸國,繼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。一二·九運動中,他同學生一道上街游行。抗日戰爭爆發后,隨校南遷,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。1946年10月返北平,受校方委托主編《聞一多全集》。同時,積極參加各項民主活動。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,年僅50歲。
8、林語堂

林語堂是生活在1895至1976年間的中國著名作家、學者、翻譯家和語言學家,不僅發布了《京華煙云》《啼笑皆非》《生活的藝術》《浮生六記》《人生的盛宴》等作品,還創辦了《人間世》《宇宙風》等刊物,并在1940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。
9、沈從文

沈從文是出生于1902年的中國著名作家和歷史文物研究者,于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,并先后出版了《長河》、《邊城》等小說作品,在1946年開始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,并發表了《中國古代服飾研究》作品。
10、張愛玲

張愛玲是出生于上海,從12歲開始在雜志上發表作品的中國女作家,先后發表的《沉香屑》《茉莉香片》《傾城之戀》《紅玫瑰與白玫瑰》等小說均收到大眾的歡迎,在定居美國后僅出版了一部英文小說,1969年開始專注于研究古典小說。